NoteDeep
对于初学者而言,Discussion 是最难把握的部分,不知要 Dis 什么,要么照搬 Result,要么摘抄文献,不一而足。以下是知名出版集团 Springer 在 Author Instruction 中对于 Paper Discussion 的说明(中英文对照)。

Discussion 框架7 点: 1. 研究概况综述;2. 研究主要发现(条理清晰); 3. 研究重要意义(最重要),机制探索;4. 研究拓展方向 (extension,评审得分要点);5. 研究Strength(properly 说明研究科学意义);6. 研究 Iimitation(decently 说明自己不足和补救措施);7. Conclusion(言简意赅)。讨论部分通常不会脱离以上几点。当然,朝圣道路千万条,条条道路通罗马,能达到的都是英雄。论文不是八股,也正因此 open minded 体系造就千姿百态论文世界。下面解剖一篇意大利课题组的发表在 Hepatology 上的论著,看看 Discussion 一种 stereotype
首先,稍介绍此文的背景。2014 年,外显子测序进一步发展了 GWAS。一个美国的研究组首先利用 Exome-wide association study 的方法,发现和初步验证了 TM6SF2 E167K 基因多态性对 NAFLD 的贡献(Nature genetics 46.4 (2014): 352-356.)。 作为其在欧洲人群的验证,这篇论文应运而生。以下是对论文 Discussion 的解剖。以下以每个自然段落为分隔,分析其表达的含义:
1. 基本情况介绍,TM6SF2 与肝脂肪变和肝纤维化有关(对标 1);
2. 发现 1:不能确定 TM6SF2 变异与 HCV 病毒清除本身之间的关系(对标 2);
3. TM6SF2 E167K 和 PNPLA3 I148M 多态性之间的关联与不同(对标 3);
4. 发现 2:刻意地强调 TM6SF2 对肝纤维化的影响独立于肝脂肪变和炎症(对标 2);



5. 强调本研究有 validation (可重复性),再次强调 TM6SF2 与肝纤维化的关联,数据 reliable(对标 2+5);



6. 提出疑问,是对未来工作的一个展望,遗传变异会否导致病毒清除之后的持续肝损害加重?含蓄表明文章还有欠缺,后面还有很多事情可做(对标 4+6);




7. 结论言简意赅,TM6SF2 在 CHC 亚组人群中获得了和普通人群差不多的结果(对标 7)
作为老鸟,Luca 教授(associate prof)的写作自由程度当然高于初学者,万变不离其宗,Discussion 或明或暗地包括这些部分。我认为,上面提及的 7 个组成 Constructive frame 的部分,初学者完全可以一步一步地搞定。Discussion 写作的其他非典型建议(主要是调整写作者的心态)我以为只有套路是不够的,走下去,更需要:1. 写作自信大量的欧美顶刊论文,都不是狭义上的 native-English speaker 完成的。以我最熟悉的 NAFLD 的分子流行病学理论为例,这个领域上面全球最活跃的几个组,在意大利和阿根廷(两个天壤之别的国家居然在人种上有很大的重叠,世界真奇妙)。英语本身只是一条 highway,什么车都可以在上面跑,前提是你遵守基本的语法规则。语法有别,但思维相通。因此,在英语这条高速公路上跑我们的车,我只能说,完全没有问题。2. 研究自信Research should be glorious in your heart.Discussion 在我看来,有点像是一个自我说服的过程,所谓敝帚自珍,自己应该对自己的研究有信心。我之前有个意大利同事说:「Italian cook the best food in all over the world!」;虽被我们调侃:「Italian speak the best Italian in all over the world」,但放之于研究,何尝不是?Discussion 写作的重要保障是,应该对自己的研究有足够的信心。没有「水」的刊物,只有自认为「水」的研究。你自己都不为值得的研究说话,谁还帮你说话?My research should be glorious in my heart.真实的案例是,我参加过一个 Interview,一个瑞典老头就拿着一篇他们 newly published SR 论文在向我介绍他们课题组的最新进展。他们组很有料,AstraZeneca 每年给他们投资很多钱,就是明证(AstraZeneca 裁撤了很多研发部门,将研发经费用于投资各种 PI,其灵活性更大,社会力量的参与度更高,期待有一天,我们也能有)。研究者有很多证明自己的方式,首先是 Self-demonstration。3. 文献阅读任何学习过程均是从模仿开始,我还牢记博后导师当年的话:「接触一个课题,200 篇文献打底,没话说的。」Dis 之前,不要急于动笔,至少把圈子里最活跃的那几个大牛发在 Nature 子刊上的 Review 看一遍,BMJ、JAMA、NEJM 和 Lancet 上的 Review 看一遍,做好笔记。有的杂志(如,future science group)会要求作者进行引用文献评价,就很好。很多研究对象其实都会有脉络,就像树叶有 skeleton。我的博士 Project 做的是肝功能一个很常见的指标 ALT(Alanine Aminotransferase)分子流行病学特征。我现在还记得 ALT 的流行病学因素的扛鼎文献 (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0; 342(17):1266-1271.;Hepatology 2008; 47(4):1363-1370),再到 2008 年的第一个 GWAS 发现影响 NAFLD 的 SNP (Nat. Genet. 40(12), 1461–1465 (2008).),再到 2009 年第一个针对 ALT 的 GWAS 证实 2008 年的结果 ( Am. J. Hum. Genet. 83(4), 520–528 (2008).),2014 年 EWAS 发现新的低频位点 TM6SF2 rs58542926 与 NAFLD/ALT 的关系 (Nature genetics 46.4 (2014): 352-356.). 一个检验标准是你能不能写出 Review,很多 PI 要求一开始就写 Review。我觉得不对,应该是最后写,当你完成这个 Project 时再去写 Review。 Review 写好了,Defense 不用怕,Reviewer bargin 不用怕。Dis 过程,很多时候是去粗存精,剩下的是枝枝干干,看到的是发展的过程,而你对科学的贡献就是在这样大背景下,可能或多或少揭示了部分前人未能完成的工作。初写 Discussion,不妨亲自动手「解剖」几篇小领域内的高 IF 期刊论文,你也会有新的收获。因此,Discussion 说到底,有规条,但更需要内容充实。梳理思路,以规范和严谨态度完成,加上对前人结果的整合,对未来展望,Discussion 的写作,有时也会是一种享受。

评论列表